前几天发了“本科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一文,出乎我意料的引起了无数网民的漫骂和质疑。其实,我早就习惯了别人的漫骂和质疑,对于我来说早就把这些当成了家常便饭,我至今仍然坚持着我的坚持,因为我知道这些值得我去坚持。
只是对于如此一个重要的话题,还有这么多无知的人觉得自己的本科学历挺好的,甚至觉得读书根本就是在浪费生命,那就实在让我不能接受了。所以我要继续写下去,对这个话题进行更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世界不会因为人们的无知而停止进步的主旋律,不追紧时代的步伐就要落后挨打。一开始挨打的可能是少数不愿进步的群体,当这种落后的思想变成一种潮流的时候挨打的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以前人们总是说高考是天下第一考,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类的词语貌似只能用在高考身上,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考研似乎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最焦点话题了。乃至2008年考研报名人数略有下降就导致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紧张的报道说考研要降温了。面对这样的不负责的言论确实觉得荒唐。根据个人4年来对于考研项目的研究,我的观点恰恰和前面的相反:考研不但不会降温,反而在5年之内会成为中国第一考!在未来的5年之内,考研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爆炸式增长的新时代!具体理由如下:
1、中国能解决每年650万的大学生就业吗?
中国自从81年就开始进入了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而这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了89年才基本结束。很多媒体上报道说2007年6月份高考时,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000万,而其中有650万以上的人会有机会走进大学读书。也就说,3到4年之后就将意味着国家要每年解决650万以上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情况是我国每年能为应届大学生创造大约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按照我国GDP的发展速度每年10%来计算,假如就业机会也同比例增长10%的话,4年后我国每年就会有近300万的就业机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经济学家敢保证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能否每年如此的高,也没有任何经济学家敢保证2008年后中国的GDP不会下降,所以4年后创造300万年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是不能保证的。而且即使能达到这个就业机会也无济于事,相对于年毕业应届大学生650万来说,这个就业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还有350万人做什么去呢?4年后,当一个研究生和今天的本科生一样“不值钱”的时候,我想任何用人单位在所有情况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会用同样的待遇来优先录用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这个是任何有点理性的人应该都能看到的。
2、当所有的青年几乎全部是大学生的时候,中国的精英教育何在?
一个国家前进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邓小平老人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想问,科学技术又是谁创造的呢?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创造了一个民族的绝大部分核心科学技术,而绝对不是普通的技术工人或者体力劳动者。那么当中国当代几乎所有的青年全部是大学生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呢?我的答案是绝对不是!!!我们不能用那些20年前或者10年前的老大学生来作为例子,因为他们确实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我们应该想10年后或者5年后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的科研能力有多大呢?现在即使是清华、北大毕业的本科生有几个人能独立的具有科研能力呢?当然,可能有人会反驳,难道读了研究生就有了这样的科研能力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中国不去大力的培养和发展知识分子精英,那么难道我们能期盼知识分子精英从天上掉下来不成?而如果用公权力去发展的话唯一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力度。或者我们可以严肃的说: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培养知识分子精英的最后一块教育堡垒,如果这块堡垒失守中国的未来将暗淡无光! |